您的位置:首页 > 国内国际资讯 > 专利和成果 > 内容页

工作在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的“诺奖”科学家

2017-08-03 01:59:02

工作在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的“诺奖”科学家

日前,《自然化学》编辑部收到一篇来自世界化学界泰斗巴里·夏普利斯的论文投稿,它将可能为全球化工行业带来一系列可与尼龙等媲美的全新化合物。这篇论文里,他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工作,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57日,夏普利斯刚刚离开上海。从去年5月正式加盟上海有机所,夏普利斯已经如约在有机所工作了一个半月。“夏普利斯所带来的影响力才刚开始显露。”中科院院士、有机所所长丁奎岭说,“他这样的大师,给化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带来的,将是哲学境界上的提升。”

“老顽童”开创化学新纪元

在化学界,夏普利斯的天才是世所公认的:38岁就发现“夏普利斯环氧化反应”,并由此于200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可早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他就扬弃了自己曾经的伟大发现,转而提出“点击化学”———寻找一种方法,可以让世界上所有的分子在简易的操作、温和的条件下,定向专一地连接在一起。“就像一对恋人,即使在千万人拥挤嘈杂的火车站,也可以锁定对方的眼神,并十指相扣。”他非常诗意地形容自己所要开创的化学新纪元。这可能革命式地改进人类合成药物分子、材料分子的基本思路。

有机所研究员董佳家解释,自从上世纪30年代以来,除了聚烯烃,碳酰基化合物几乎统治了整个人类以煤炭或者石油为原料合成的材料,比如尼龙、聚酯、聚碳酸酯,可它们有一些难以解决的缺陷:化学稳定性不够理想、工作温度区间狭窄等。如果把碳酰基换成六价硫酰基,那就可能诞生更多更有趣的聚合物,足以开启一个人类材料的新时代。

“这一系列研究,需要一种很重要的化合物———硫酰氟。”他说,这种试剂由于低毒而稳定,连熔融状态的金属钠也无法让它“动心”,几乎没有化学家想到用它来参与反应,而夏普利斯则要用它推开化学世界的另一扇大门。董佳家与夏普利斯合作的前一篇论文,找到了让它与其他化合物“牵手”的路径,而最近这一篇论文则让这条路径有了走向工业化的可能。

工作重心将进一步向上海倾斜

手握一片看似普通的透明塑料片,董佳家说,那是“聚硫酸酯”———化工界几十年没出现过的新化合物。如果实现工业化,将可能改变人类生活,“聚碳酸酯做的奶瓶,受热后会析出环境激素双酚A,但聚硫酸酯就不会。”

“别小看这个巴掌大的塑料片,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对它非常看重。”董佳家说,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在文章面世前宣布了对该系列新材料合成方法的专利。

但这是一个很开放的领域,目前已经有多个世界范围内的课题组投身于该领域进行研究,夏普利斯希望中国的科学家更加关注这个领域的动态,并且充分利用这个新反应为工具,研发出更多更好的新材料。

丁奎岭认为,引进全球顶尖人才,要善于管理、使用他们所产出的知识产品,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智慧成果受到尊重、产生更多价值。这比允诺天价年薪更加重要。

过去一年,夏普利斯已如约在有机所工作一个半月。他在上海的日子,几乎除了睡觉,就往实验室跑,拉着同行交流工作。有机所研究员胡金波说,夏普利斯的想法总会令人感觉茅塞顿开。随着“点击化学”的发展,这位诺奖得主的工作重心还将进一步向上海倾斜。